“走”出大山的姬松茸‖决胜全面小康、决战脱贫攻坚
↑↑↑点击上方“上海静安”关注我们
说起麻栗坡,
可能不少人并不熟悉。
但要说起“老山精神”,
70、80后们
就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了。
而这鼓舞了无数中国人的
“老山精神”,
正是诞生在云南省东南部的
文山州麻栗坡县。
麻栗坡县,“以附近出产麻栗树,而街市适建于山坡得名”。全县幅员面积2357平方公里,99.9%为山区。连绵起伏的群山阻挡了麻栗坡人民发展致富的脚步。麻栗坡人想要走出大山难,村民种植的农产品想要运出大山难,村里的孩子想要考出大山更难!
二十多年来,一茬又一茬的静安援滇干部,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麻栗坡县的土地;用自己的双手推动了麻栗坡县的脱贫;用自己的双眼见证着麻栗坡县的发展。
上海市第11批援滇干部、麻栗坡县委常委、副县长顾瑜,更是用最潮的“直播带货”方式,为麻栗坡县的优质农产品打开销路。
今天的麻栗坡,已经摘掉了“国家级贫困县”的帽子,昂首迈进在“乡村振兴”的新征程上。
修建出山的道路
在麻栗坡县麻栗镇南油村东侧,有一个名叫“松山坡”的自然村落。该村地处半山坡,一侧傍山一侧悬崖。从悬崖边向下望去,就能看到县城,可惜这却成了松山坡村民出山“最遥远的距离”。不少村民只能无奈地自嘲:“只要敢从悬崖上跳下去,直接能到县城,让人恼火的是后果严重,承担不起。”
没有石子路,没有水泥路,现在松山坡的村民进出村子,走的仍是最原始的土路。这条土路经过车辆的反复碾压,两道车辙间形成了高高隆起的土堆,底盘低的汽车根本无法通行。村民进出只能步行或依靠摩托车,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一身泥也成了常态写照。而这一切的不便,即将随着静安援建的出山道路,化为历史。
在南油村村口的门楼前,一条土路上每隔几米就码放着一大堆石料。这条正在修建的村级硬化道路正是松山坡村民出山的新路。该路一头通向县城,另一头通向南油村村委。一旦修建完成,不论是从松山坡自然村前往县城还是前往南油村,都会是一片坦途。
以从松山坡前往南油村村委为例,现在需要绕行整整三十公里山路才能到达,而该路修建完成后,只要沿着新路通行两公里,就能到达。
打开致富的通路
姬松茸又名巴西菇,营养丰富、口感脆嫩,是相当有经济价值的菌类作物,而麻栗坡“低纬度、高海拔”的气候环境,和姬松茸原产地巴西圣保罗草原类似,非常适宜姬松茸的生长。来自福建的姬松茸加工企业一眼就看中了这块宝地,愿意投入资金、技术,同时提供种子,在这里种植姬松茸。但一个难题却难倒了这家企业和南油村委会:没有合适的大棚。
姬松茸喜爱高温、多湿、通风的环境,并且菌丝的生长不需要光线。如果没有大棚的覆盖,山上炙热的阳光直接影响到姬松茸的生长。在对南油村进行了细致的可行性调研后,很快,上海静安援建的13座3900平米的钢结构姬松茸种植大棚完工投产。巨大的钢结构外包覆着黑色的遮幕,最外层则是厚实的塑料膜,这样既能够使棚内环境始终保持姬松茸喜爱的高温、多湿、通风状态,又能够避免阳光破坏菌丝的生长。
记者在南油村姬松茸种植基地看到,每个大棚内都密密地排列着四五层姬松茸支架,每层支架上都厚厚地铺着培养土。一颗颗姬松茸从土里冒出头来,十分可爱。村民将大小符合采摘要求的姬松茸手工摘下,削掉根部的浮土、菌丝后,引入山泉水清洗,再送入不远处的烘干房进行持续30多个小时的低温烘干。等姬松茸内外彻底被烘干后,再根据其品质进行分拣、包装。
南油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代祥告诉记者,静安的帮扶远不止建造13个大棚这样简单。姬松茸采摘后4小时内不进行烘干就会变质,原先因陋就简,南油村采用了烧煤球的土办法对其进行烘干。静安援滇干部在调研后,向他们指出了烧煤球污染环境的弊端,并多方协调,引进了目前最为先进环保的姬松茸烘干设备。确保南油村的姬松茸种植项目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双丰收。
李代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当地每年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适宜种植姬松茸,每月能收2茬,1个大棚一茬的毛收入是6000元。因此平均每个大棚每年的产出价值在70000元左右。目前,这13个大棚由6户档卡户承包,从根本上扭转了他们的生活贫困状态。此外,13个大棚每天需要人工50人次以上,按照每人每天80块的标准发放劳务费,又能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提高收入。据统计,仅姬松茸种植一项内容,就惠及贫困户248户957人。
记者在麻栗坡县麻栗镇南油村村口,看到了一块村民们自发修建的门楼。门楼两侧,“政策助农家致富,产业促乡村振兴”的对联十分醒目。门楼上方,“锦绣南油”四字横批透露着村民那份浓浓的自豪感。一条可供两车并行的水泥路穿过门楼,沿着山势蜿蜒通向村中。村民们告诉记者,他们把这条路叫做“南油高速”。诚如村民们所言,有了上海帮扶的种植产业,有了出山的道路,南油村的发展已经驶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“高速路”。
照亮孩子的出路
在麻栗坡县麻栗镇盘龙小学,正对着校门的教学大楼里不时传出孩子们的读书声和欢笑声。教学楼顶端,七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:上海闸北希望楼。这七个字背后,记录着静安区与麻栗坡县长达24年的不解情谊。
盘龙小学副校长关蕾告诉记者,这栋教学楼是由原闸北区在1996年援建的。1999年,这栋教学楼属于盘龙中学,当时还在读初中的关蕾就在这栋楼里上学。随着麻栗镇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,这里被改为了盘龙小学。毕业后的关蕾又回到了这栋熟悉的教学楼里任教。24年过去了,不论是盘龙中学还是盘龙小学,这栋教学楼始终伫立在这里,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盘龙村的孩子,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脱贫。
今年,学校里一个不起眼的“小”问题,引起了援滇干部的注意。由于盘龙小学属于寄宿制学校,周一至周五孩子们都要在学校住宿。但学校的浴室却十分简陋:只有两个大通间,一间男浴室,一间女浴室。且不论哪间浴室都只有几个淋浴喷头,无法满足学生的洗澡需求,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孩子来说,没有隔断毫无隐私可言的浴室,也总让他们在洗澡时觉得“羞羞的”。
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静安援滇干部决心援建一座“希望澡堂”,彻底化解孩子们的洗澡难问题。可是,“希望澡堂”的资金从何而来呢?静安对口帮扶的资金,每一笔都是精打细算,以项目化的方式用在了“刀刃”上。“希望澡堂”不在协议内援滇资金的“盘子”里,解决的却是孩子们每天都要遇到的烦心事。援滇干部们通过实地走访、网络推介,着手向静安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爱心人士,募集修建“希望澡堂”的资金。
记者在盘龙小学宿舍楼一楼的一角看到,地面堆放着不少红砖和黄沙。“希望澡堂”的男女浴室各有10个淋浴喷头,女浴室隔断已经砌好,工人师傅正在男浴室堆砌淋浴间的隔断。很快,孩子们就能在全新的“希望澡堂”里痛痛快快地洗把澡了。
从原闸北到新静安,麻栗坡县娃娃们的教育工作始终是对口帮扶的重要一环。从“上海闸北希望楼”到“希望澡堂”,帮扶的内容越来越关注细节,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麻栗坡县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升。在记者采访的众多当地学生中,不管哪个年级,几乎每一位孩子都有“长大了要出去看看”的愿望。这其实意味着不仅麻栗坡县完成了经济上的“脱贫摘帽”,麻栗坡的孩子们,也已经从思想上“走出了大山”。
二十余年来,一批又一批援滇干部们在麻栗坡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用心、用情、用力地为当地发展“找路子”,使麻栗坡在基础设施、教育卫生、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。据统计,在麻栗坡,上海市及静安区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 2.64 亿元,实施帮扶项目 384个。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起点,展望未来,麻栗坡县将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,大步向前。相信“值得支持,感恩支持,用好支持”的秀美边城麻栗坡,明天会更好!
记者手记:
驱车赶到麻栗坡县后访问的第一站,顾瑜把记者一行带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园。960位革命烈士静静地躺在这片祖国南疆的热土上,见证着麻栗坡翻天覆地的变化。顾瑜告诉记者,2019年7月17日,他的麻栗坡第一站也是这里。“我和李晟晖同志就是在烈士纪念碑前交接的”,当时的每一句话,依然回响在顾瑜的耳边:“更重要的是情怀和感情的交接。要充分理解英雄的麻栗坡人民为祖国做出的巨大奉献。只有你到了麻栗坡,才能真正领会到什么叫‘身在边疆,心向中央’。什么叫‘我为亲人守国门’!”
也许,麻栗坡县的地理位置是远了点,是偏了点。但在顾瑜看来,援滇干部,这个光荣的群体,已经,也必将,在这片光荣而神圣的红土地上,书写出更多的壮丽篇章!
▶静安7所隐藏托幼园所,已有62年历史,双语教学远低于市场价!据说还有很多人不知道?
▶这个平台真心赞!有居民拍照上传问题,30分钟后,问题解决了!
长按二维码关注
“上海静安”微信
长按二维码下载
“上海静安”APP
点个赞再走吧↓↓↓